6年前,當我還是一名新生的時候,我把逸夫書院排在了書院志願的第一位,是我聽說逸夫書院的生活非常多采多姿。我在逸夫書院的6年間,印證了我當時的想法。我在書院著名的“四大活動”,包括迎新營、逸夫里莊、院慶等擔任了許多領導角色。我亦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一樣對學生活動充滿熱情,並致力於營造一個更加愉快的書院環境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成為了我一輩子的朋友。
聽起來有點老套,但對我來說,逸夫書院最重要的元素是「人」。這個地方充滿了人情味。你可以從加入逸夫書院的第一天,通過迎新營就能感受到。而這種關係並不會在活動完結時就結束。我所認識的逸夫人,都是很樂意幫助人,並且會引導你如何擁有一個豐盛的大學生活。對我來說,逸夫書院的人賦予了這個地方特別意義。
然而,生活從來並非一帆風順。COVID-19在我大學的第二年開始在世界傳播。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時期,相信大家對於每天只能上網課的畫面歷歷在目。特別是對於我們懷著雄心壯志舉辦學生活動的一群同學,這無疑是個沈重的打擊。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排除萬難,2021年暑假成功在疫情下,舉辦了實體迎新營。對我來說,這是最難忘的經歷,也是將會在我的回憶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因為我完成了一次終身難忘的任務。
因此,我認為成為邵逸夫爵士金牌得獎者最重要的條件是韌性。特別是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會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許多挑戰。而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展現出你的韌性,表現出你勇敢的一面來面對未來的挑戰,並且能夠困難中學習。這亦是塑造個人品格和形象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希望未來逸夫的同學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要保持一顆堅韌的心,去迎接挑戰,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English version only)
This belief has been a guiding principle throughout my academic journey. From being admitted to Nazarbayev Intellectual School in Kazakhstan to earning a full-tuition scholarship to study Economic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have always valued learning as a tool for growth and change. Economics, in particular, fascinates me because it connects human behavior with financial systems and policy-making.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Shaw College for its support and the opportunities it has provided me. Being awarded the Shaw College Scholarship and the Student Exemplary Award is an honor I carry with great pride. These recognitions are not just personal achievements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encouragement I’ve received from my family, teachers, and mentors. They inspire me to continue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both my academic pursuit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 key moment in my learning journey was participating in the Zhas Hackathon, where my team and I developed an app, applying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rinciples, and were awarded the First Degree Diploma. Experiences like this, along with internships as a Data Analyst at the Astana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s Tech Hub, have reinforced my belief that knowledge is most valuable when it is put into action.
In the past, I have also been involved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roles such as Chapter Head of ThinkOcean CUHK and founder of Eco-Corner in Astana. These experiences were incredibly meaningful, as they allowed me to contribute to sustainability efforts and explore innovative solutions. Although I am no longer actively working in this area, the lessons I learned from those roles continue to shape my outlook on how economics can impact society through sustainability.
To my fellow Shaw students, I encourage you to embrace learning as a way to not only achieve personal success but also contribute meaningfully to society. With determination, curiosity, and a sense of purpose, we can create lasting change.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中學老師在得知我升讀中文教育系後給予我的一句話,而我亦努力地向成為一位好老師的方向全速奔跑。中大的課程豐富且多元,中文系的課堂讓我可以在博大精神的知識海洋中遨遊;教育學院的課堂則讓我認清老師將承擔的責任和面對的困難。有賴於這個多元及溫暖學習環境,讓我們一眾未來教師能夠更好地裝備自己。
踏入中大,我還有更多的機會能夠接觸不同的活動。逸夫書院的活動多姿多彩,給予了學生許多發揮自己才能和學習的機會。我就曾參與籌辦兩屆逸夫里的活動,亦是國楙樓宿生會的一分子。在這些書院活動中,我認識了一眾好友,還提升了自己社交、籌劃等等的技能。所以,請大家不要為自己設限,在自己活力滿滿的青春時光裡多嘗試參與不同的活動,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另一面,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
最後,我要感謝逸夫書院提供的各種機會與幫助,讓我可以在大學裡發光發熱。在逸夫書院的經歷,絕對會是我人生道路上濃墨厚彩的一筆。請各位新生也不要害怕,盡情的去探索自己的大學生活!
剛入學時,我修讀的是統計學專業,在統計的課程中我體會到了思考透徹一個問題後大徹大悟的快感。然而,對實際應用的渴望和對金融的熱愛促使我在大二時轉入計量金融專業。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我的學業方向,也重塑了我的生活節奏和社交圈。適應轉變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是此後回看我發現我也是在那段時間取得了巨大的自我成長。
在生活中,我的座右銘是“永遠保持好奇,永遠勇敢探索”。入學以來,“人生是曠野”這句話在我的生活裡變得越來越具象化。這三年中,我摸到了赤道水下18米的珊瑚,獲得了一群香港少數族裔少年的擁抱,邁入了中環金融街的玻璃大樓裡工作……而這一切一切早已超出了我入學時的想像。面對廣闊而陌生的世界,我也曾數次感到迷茫和痛苦,但堅韌和堅持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長。
對於新生和其他同學,我想說請在這段時間盡情地探索生命的廣度吧!最幸運的是,在這段美妙的探索過後,你能找到你的熱愛與動力源,它可以是一個愛好,一位愛人,或任何你現在無法想像的美好。
請大膽探索,勇敢追尋,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我現於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希望透過研究不同經濟政策,促進人民福祉。經濟學政策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所有人的生活福祉。在大學時期內,我認識到經濟學研究如何影響社會政策,了解到經濟學如何利用數學、統計學及社會科學的工具研究問題,以改善人們生活素質。這些都培養了我對經濟學的興趣。
我現在正研究香港房屋問題,透過研究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的相互影響,了解房屋價格高企的原因,舒緩香港房屋難以負擔的現象。我未來希望專注在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我對新移民問題及勞動市場中的歧視尤其有興趣。
透過我的研究,我期望可以對社會造成正面的影響,改變政府政策方向,達到書院的創院初心「求學創新.造福人群」。
我的社會學訓練讓我反思教育在社會上的作用,特別是關於教育是否真正能夠促進社會平等的問題。即使現時的教育制度存在種種問題,我依然相信教育也是培養年輕一代面對無法預視的將來之關鍵。畢竟,我想不到其他比教育更具影響力的方法。
我希望教育改革可以讓所有人都有其發揮潛能的舞台。而在這不明朗的AI時代,我特別希望關注教育中的數字不平等和學習科技應用的問題。
因此,牛津大學的MSc Education (Digital and Social Change) 課程對社會公義和EdTech設計的重視吸引了我。我希望這課程所提供的技能和視野有助我投入教學創新的領域。將來,我希望進一步探索EdTech的進步是否真的促進教育公義的問題。
我將於今年九月前往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國際社會及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在過去兩年的工作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社會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生力軍,而優質的政策則是留住人才和保障勞工權益的基石。每當我提出的人才及勞工政策倡議得到聆聽,研究成果被納入考量,無不激勵著我努力向前。正如所言:「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未來的學習旅程中,我希望能夠借鑒其他發達經濟體的人才策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本地勞工及福利政策規劃的實施添磚加瓦,並為本地勞工福利的發展貢己力,促進香港社會福祉發展,踐行書院「求學創新,造福人群」的創院初心。
作為一位醫科畢業生,我立志成為醫生科學家,並將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臨床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研究神經影像學,以應用於腦腫瘤的精準手術。
在醫學院就讀期間,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了醫學研究碩士,研究腦腫瘤的分子病理學。我亦曾到已發展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的醫院和實驗室學習,探討神經科學和神經外科的發展,以及如何普及醫療和科學,以改善人類健康及福祉。此外,我創立了香港神經科學學生會,希望聯繫和鼓勵香港學生,推動神經科學的進步和普及。
完成博士學位後,我將會進行神經外科培訓,並繼續研究腦腫瘤,致力服務香港以至全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