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輔導長莊紹勇教授專訪

莊紹勇教授在中大擔任助理教授時,原來並非逸夫書院成員,後來在因緣際會下,成為了第二學生宿舍的樓導師,獲時任院務主任簡麗嫦女士邀請,決定加入書院,並由二零一七年開始擔任書院輔導長。
現今的學生學習快、途徑多,但處身於資訊爆炸的年代,以批判性思維去判斷資訊真偽變得特別重要。因此,莊教授非常重視體驗學習,期望學生不只是局限於學術上的學習,也應把握機會參與交換計劃,切身地體驗生活和觀察事物,用心感受世界。
書院著重在德育方面的非形式教育。相對於教學和研究,莊教授認為最具挑戰性之處在於學習成果難以量化,成效亦未必能馬上看到。可幸的是,莊教授從親身與學生相處以及學生彼此溝通之中,都感受到同學的進步,也有學生曾向他表示從書院活動中獲益良多。在每年的畢業班拍照日,莊教授都會到場與畢業生拍照留念,看到學生完成大學階段的成長,感受更為深刻。
書院近年大力推動正念活動,推廣其為身心帶來的好處。莊教授十分認同有關理念,認為新一代面對的挑戰比自己當學生時要大得多,對同學 而言,保持身心健康、探索自己等方面愈加重要。除了專業技能外,與人合作和溝通的技巧亦不可缺少。莊教授又認為逸夫書院的學生很有創意,期望他們在追求知識以外,也能實現書院的創院初心「求學創新.造福人群」,貢獻人類社會。

張光裕教授專訪

資深書院導師張光裕教授獲北京清華大學頒授名譽教授榮銜,於此深表祝賀!張教授從大學時代開始便對文字學、古代文獻、禮學和青銅器研究產生濃厚興趣,並以此研究方向作為碩士和博士論文題目。張教授對青銅器研究特別有興趣,認為器物的形制和花紋等除了跟古代文化互相印證外,銘文的內容亦涉及禮學、文獻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等不同範疇的知識,意義重大。張教授自言非常幸運,歷年來接觸到不同的公家和私人收藏青銅器近萬件,尤其是於澳洲國立大學任職期間,有機會到歐美及亞洲各大博物館考察,目驗之餘,更手拓不少銘文及花紋資料,作為研究的第一手素材。
張教授指出傳統的學問講求學術的根基和內涵,但青銅器研究可跟現今科技的發展相輔相成,例如利用X光和電腦斷層掃描等先進科技,可達致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強調,沒有傳統的認知,便談不上創新。在新時代中,新思維與創新的精神對任何學科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張教授表示,傳統學科是專門領域,並非單靠他由個人帶動便可普及,對普羅大眾來說,假如能通過基礎學習來掌握正確的歷史與文化知識,便已足夠。

馬麗莊教授榮休專訪

馬麗莊教授說加入中大和逸夫書院皆是機緣。她笑指自己「受惠」於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當時社會工作系急需一位教授 心理健康課程的講師,自己雖然只有碩士 學位,但時任系主任吳夢珍博士認為她的專業背景合適能夠勝任,因此馬教授於一九八八年加入中大社會工作系擔任講師。學系隨後指派她為逸夫書院成員。
於香港大學畢業的馬教授當時對書院制毫無概念,最初加入 中大時,她專注於教務、研究、攻讀博士學位和照顧家庭,只能在有空時參與書院活動,她認為 那是認識同事和大家交流的好機會。後來,書院邀請她加入不同的委員會當主席和委員,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更出任書院副院長。其中,馬教授最喜歡參與獎學金及經濟資助委員會的事務,因為有機會直接了解同學的想法。她又安排捐贈者和受惠同學見面,讓雙方有機會交流,自己亦因與不同界別人士接觸而有所得著。
加入中大三十四載,馬教授說二零一九年的社會事件令她最難忘。有一晚,宿生需要 撤離,逸夫書院學生會和同事安排宿生逐一離開,熱心校友回校接載學生。她感受到書院上下一心,團結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馬教授認為在大學最重要是「主動」。她寄語新同事要多參與不同活動,從多角度看問題;同學也要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接觸 新事物,擴闊眼界,為自己締造豐盛的大學生活。「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馬教授期望同學能在大學學習成為君子,真正做到「博文約禮」。

第92期

  • 陳英凝教授:廿一世紀前沿醫療衛生人道救援:一帶一路
  • 高桌晚宴
  • 書院聚會 
  • 三十七周年院慶學生活動
  • 逸唱二零二三
  • 書院輔導長莊紹勇教授專訪
  • 逸夫書院學生會及宿生會 
  • 第十五屆中大高爾夫球日
  • 師友計劃二零二三 
  • 文學中大
  • 畢業班拍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