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資深逸夫書院舍監榮休 — 專訪第二學生宿舍舍監黃葉芳博士

擔任第二學生宿舍( 二宿) 舍監長達二十一年 ( 2 0 0 1 - 2 0 2 2 )的黃葉芳博士是逸夫書院最資深舍監。黃博士今年榮休,特邀請她談談舍監工作的點滴。
黃博士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在中大修讀博士課程,完成博士學位後隨即加入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當講師。某次與時任院長楊汝萬教授一起帶領學生到廣西實地考察時,楊教授觀察到黃博士擅於照顧別人亦受學生愛戴,剛巧當時二宿加建低座,楊教授遂推薦黃博士擔任二宿的女舍監。
從二零零一年開始至今,黃博士已擔任二宿的舍監逾二十年。黃博士形容舍監的工作像家長一樣,要兼顧不少瑣碎事務,但每天都接觸到新事物,自己也能從中學習。她笑說就算同學違反舍規,每次違反的也不是同一條舍規。黃博士享受與同學溝通,也喜歡正面影響同學。她舉例指曾為很多同學寫推薦信,同學因此獲得實習或到外地升學的機會,令她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意義,亦甚有滿足感。
回想從英國來港讀博士課程時,黃博士說自己也是非本地生,但她喜歡與人溝通和樂於接受挑戰的性格,令她更有動力去了解香港。最近數年,二宿有愈來愈多非本地宿生,黃博士作為舍監, 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中立去解決問題,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宿生作橋樑,協助他們互相理解,希望營造宿舍共容和多元的氣氛。

新任國楙樓舍監朱順慈教授專訪

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朱順慈教授於本年三月接任國楙樓宿舍舍監。朱教授於中大就讀學士課程時是新亞書院學生,二零零七年加入新傳系,學系指派她為逸夫書院成員。
朱教授曾在學思樓住宿四年,對新亞書院有深厚的感情,因此最初被指派到逸夫書院時,曾想過申請轉往新亞書院。但朱教授後來參與了不少逸夫書院活動,如前院長陳志輝教授主持的「志輝有約」,又曾經三次帶領學生到尼泊爾、台北祖師禪林和法鼓山禪修,其中一次是跟院長梁耀堅教授(時任學生輔導長)一起帶領。加上參與了「四大活動」,朱教授慢慢認識到逸夫書院的文化和學生的特質,加強了對書院的歸屬感,感受到逸夫書院是個比較「年青」的書院。正因為沒有太多傳統包袱,反而能夠發掘更多故事和可能性。朱教授笑言慶幸當初沒有轉書院,否則現時便不能出任舍監。
朱教授享受參與書院的事務,例如在通識教育委員會中與同事及同學交流,感受到他們的熱誠和投入,令自己亦希望將每樣事情做到最好。談到出任舍監,朱教授表示因為在中大已渡過不少歲月,現階段是時候跨出一步,嘗試不同的體驗。她想到自己在學生時代曾受益於宿舍生活的非正規教育,因此希望能以不同的角色提點同學,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

香港人道年獎2021得獎人陳詩瓏教授專訪

陳詩瓏教授(醫學/二零零七) 為逸夫書院校友,大學畢業後便加入公立醫院當外科醫生。為了從機械化的日常工作中找回做醫生的初心, 與病人有更多連繫,陳教授決定加入無國界醫生,並曾先後前往南蘇丹和也門參與前線救援工作。
陳教授認為無國界醫生比香港的工作難度高,她本專於先進醫療技術如微創和機械人手術, 但戰地的醫療設備極度落後,環境惡劣,又要孤軍作戰,與香港的工作大為不同,壓力更大。她坦言若現時全時間投入無國界醫生的工作,恐怕會與現代醫學脫節,有礙醫術進步,因此現時會儲起足夠的年假才去參與前線救援。
在戰地救援見慣生死,讓陳教授學會感恩,漸漸學會放下對一些瑣碎事情的執著。當地人的頑強意志和樂天的性格讓她印象深刻,即使遭遇苦難如遭炸傷和搶掠等亦面無懼色,只要仍活著,一家人齊齊整整已是天大幸事。此外,也門的封閉社會亦讓她感恩香港是個尊重女性的地方。當地人最初看不起她這位女性外科醫生,經過一段日子,她才令當地人逐漸信服女性的能力不輸男性。
身為香港無國界醫生( 香港)董事會的副主席,陳教授期望能於亞洲設立總部,以應付亞洲地區的人道需要, 善用資源。除了無國界醫生,陳教授對本地社會服務亦不遺餘力。今年一月,她帶領中大醫學院與樂善堂合作派發飯盒予基層市民,又到大嶼山的隱蔽村落為年邁的僧侶接種新冠疫苗。

卓敏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教授秦嶺教授專訪

醫學院的秦嶺教授於一九九四年加入中大,本年一月獲大學委任為卓敏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教授。秦教授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專業,都與體育運動科學相關。
談到自己選擇矯形外科及創傷學作為專業的原因,秦教授說自己從小喜歡運動,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損傷,自己也曾在國際滑雪比賽中骨折,運動醫學可以幫助傷者康復和協助運動員回復到受傷前的狀態。不過,傷者在康復後,要由體內取出傳統用於固定骨折的金屬,比起創傷修復的手術,移除金屬的心理負擔更重。秦教授的親身經歷,讓他對於如何免去「這一刀」產生了研究興趣,發明了可被人體自行分解、不用移除的鎂製固定物。
在研究的過程中做出對科學和臨床有意義的發明,是秦教授滿足感的來源,但當中也遇到不少困難。由於研究產品涉及多方面專業知識,香港亦缺乏新研發產品的監管機構和生產醫療機械的企業,在實現理念的路上,秦教授需要和香港內外的多方合作。幸好方法比困難多,中大搭建了深港創新研究院這一平台,提供資金和鼓勵產品產業化,而秦教授也擔任了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一職。
回想與逸夫書院的結緣,秦教授說當時是由校方派到逸夫書院。秦教授曾擔任體育及康樂委員會委員,之前經常在逸夫的網球場上打球,也參加過幾屆校長盃和院長盃網球賽,拿過冠軍和亞軍,期待院長盃能夠在疫情後重新舉辦。

前香港精英空手道運動員馬文心女士專訪

前香港精英空手道運動員馬文心女士 (體育教育與運動科學/二零一一) 為逸夫書院校友,現於中大體育部任教。馬校友當年初升中學,打算學習在校內體育課不能接觸的運動。剛巧母親找到一家只有開辦空手道班的機構,從此馬校友便與空手道結下不解之緣。她熱衷於空手道帶來的滿足感與刺激感,二零一一年起成為全職運動員後曾遇上不少困難,但全憑堅持夢想和勇於挑戰自己,最終跨過種種障礙。退役以後,她認為這並不是終點,會繼續修煉空手道背後的精神,達致「心研身行」。
除個人修為外,馬校友冀整理一套教學系統,讓學生規範地學習空手道,同時發掘學生的潛能,訓練他們參賽,或成為教練和裁判,讓不同年紀和目標的人都能在空手道中發揮所長。馬校友於中大任教的空手道選修課程將於新學期試行。在大學以外,她為港協暨奧委會擔任運動員講者,推廣奧林匹克主義,又期望將來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和殘疾人士開設空手道班,將空手道推廣至不同群體。
談到逸夫書院,馬校友最難忘的是一年級的書院迎新營。當年入營第一晚便因太投入遊戲而受傷,須往醫院縫針,至今嘴唇上的疤痕仍隱約可見。可是,那次受傷沒有令她對書院活動卻步,翌年更以「組媽」身分參加迎新營,又踴躍參與書院四大活動。她又談起自己室友乃當時的風雲人物,戲言每年為其慶生就像是書院的「第五大活動」。回憶起大學生活,她坦言十分想念一群人徹夜遊玩、促膝長談的青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