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
- 陳志輝院長:共同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 啟動逸夫:心與心的交流
- 陳力元教授:放眼外面的世界
- 雲南西雙版納服務學習團
- 書院及學生活動
- 新西蘭海外英語及文化學習計劃
- 哈薩克斯坦綠色之旅
- 西班牙語及文化學習團
- 俄羅斯文化學習團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五名本科生獲頒發2019年香港賽馬會獎學金,他們除了學業成績彪炳,亦同時具備優良品格和領導才能,並且熱心公益,積極回饋社會。
二年級的廖梓恩同學志願成為臨床心理學家,她毅然放棄修讀法律,轉入中大心理學系。她曾經目睹朋友飽受情緒病煎熬,認為不應該讓患者獨自面對精神健康問題,並希望於促進精神健康的範疇出一分力。廖同學矢志提高社會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她說:「我的心願是令香港人不論年齡、貧富與種族,都能意識到保護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並能平等地享用相關服務。」廖同學加入中大學生會屬下的學生精神健康關注小組,協助檢討校內有關學生精神健康評估之政策。她每周又在校外的非牟利精神復康組織當義工,向公眾推廣靜觀及宣揚反歧視。去年暑假,她更遠赴越南的復康醫院,義務照顧在情緒及身體需要支援的病童。有賴香港賽馬會獎學金,廖同學將於新學年前赴賓夕凡尼亞大學當交換生,向正向心理學的創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學習。
香港賽馬會獎學金於1998年成立,發掘和嘉許展現領導才能、學術表現出眾、品格卓越、具服務社會心志的優秀本地生及內地生。歷年來逾700位青年人,包括64位中大生獲獎,成為賽馬會學人。
本校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學生邱旻誼在十五歲時患上肌肉癌,六年期間經歷三次復發,前年西藏旅行時病發,回港後驗出癌細胞擴散至腦部,需要自費接受免疫治療以控制病情。在最壞的日子裡,大學同學為她剃髮籌款,網絡上許多人留言鼓勵她,令她感受到人間有愛。
旻誼認為人生總有高低起伏,正因為每個人經歷不同,從而形成獨特的生命個體。若無法掌控命運,可以選擇接受命運,故旻誼不認同抗癌的說法,抗拒和鬥爭只會徒增病人的壓力,應該與疾病和諧相處。她認為負面情緒無可避免,但它可以作為推動力,讓人思考問題的癥結,嘗試處理情緒和改變自己。
於旻誼而言,生命的意義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並且學習與他人和世界建立關係。第三次病發後,她開始走出封閉的自我,坦然接受患病的事實,例如在社交網站分享自己的故事,珍惜旅行的機會以接觸未知的世界。
本文出自書院刊物《逸林》(2019年6月)
一提起李致和,大家必會想到「香港三項鐵人」這頭銜。傳媒上看到的致和都是穿上運動套裝,但今天接受訪問的他,卻是西裝筆挺。剛剛完成博士課程的致和,正受聘於香港體育學院,擔任精英訓練科技助理總監一職。
李致和1999年從中大運動科學系畢業後,轉為全職運動員,接下來贏得不少三項鐵人賽事,當中他較滿意的計有:2006年多哈亞運會銀牌、2009年全中國運動會銅牌、2008年亞洲沙灘運動會金牌。2007年獲世界錦標賽第十六名,在亞洲運動員當中排行第一。
雖然致和取得不少獎牌,但他坦言,自己在九成比賽都是無功而還的。三項鐵人的訓練和賽事需要過人耐力,究竟他有沒有想過放棄呢?
「那當然有啊。如果比賽表現未如理想,或訓練做不到教練的要求,我會問自己是否應該放棄。但我很喜歡這項運動,希望爭取好成績,拿到獎牌,所以我便堅持下去。
「運動使我明白,成功無捷徑。三項鐵人鍛鍊耐力和須長時間訓練。我參與全職訓練和比賽十年,接觸三項鐵人運動至今已二十餘年。運動令我學懂如何面對失敗和追求卓越。」
運動的另一益處就是紓緩壓力。「我通常藉游泳、踏單車、跑步運動放鬆自己。現在我已很少參加比賽,但每個星期我會做體能運動保持健康。」
李開復博士 —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